1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意义
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处事观念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现就中西文化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差异来探讨一二,并了解其现代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推崇中庸思想,讲究“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愿意深究各方的对错,讲究中和,遇事不愿多争辩。但是面对一些危险,也常常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强调 明哲保身,不愿意表现自我的真实想法,而更加倾向于“人云亦云”的模式,讲究“不做不错”。
相对而言,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并不在乎自己身份的高低,更看重“有多大的劲使多大的力”,如果做不了总统,能为社区作些义务劳动也是非常值得的。但是在很多事情上比较的愿意深究,凡事都不愿意退让,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往往易导致斤斤计较的现象,从而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现代意义:中国的中庸之道讲究:“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知权”、“和而不同”等原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上抑或国际间的各种关系都日益复杂,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也已日益失去平衡的世界,采取中庸之道这一善于协调各种关系的方法加以运用,无疑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若把“中和”思想用于处理现代各种复杂的关系,则无论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等种种关系,都能促进其协调和平衡。
当然“中庸之道”也有不足之处,过分 的“中庸”就显得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点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积极处事,懂得争取个人的合法利益,更加热心于公益事业,把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职责。
如今我们因该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吸取西方文化的可取之处,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儒家文化能否担负的起现代化的责任?
个人认为,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肩负着中国现代化的重任。
现代化作为一种舶来品,它在中国的出现、发展仅有百余年的时间。现代化在西方之所以获得成功,并以强大的示范效应折射到世界各个角落,这与西方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或者说西方现代化是以西方文化作为其成长根基。相应的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吸取外来文明的精华,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儒家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文化土壤,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精神基础与文化支撑,同时其义利观也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
1)儒家文化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基础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进程,是社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整体性变迁。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工具理性主宰世界格局,使西方世界一度陷入现代化理性与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泥淖,而以儒家“安立” 的道德思想为基础,注重对人的关怀,则有助于回归人类的精神本元,从而克服现代化的异化。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加,更是人文精神得以张扬的现代化,
2)儒家文化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沉积,构成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固有的民族特征和心理因素。所以,这种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国现代化割不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我国的现代化要求对儒家文化传统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梳理,以求从儒家文化传统中找出国人几千年来具有永恒的安身立命的价值。以此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朝着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 应当建立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能背离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跟好的实现现代化。
5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如何看待“全球化”这一问题。
文化的多样性指的是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的共同性是指群体与社会在共同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的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各个民族、种族,不论其生活在哪一个地理空间中,他们之间都有某些共同的、可以互通的文化内容,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线和色调。我们可从中,概括出人类某些共同的文化现象。比较明显地表现在体育运动、艺术(如音乐、舞蹈等)等方面。体育运动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国际化,奥林匹克运动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全球化 当代,没有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可游离于全球化之外,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呈现着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使得文化的共同性更加广泛,更加可靠,比如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克服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障碍、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
而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样性面临威胁,保持世界语言、风俗的多样性面临了严峻挑战。全球化语言的普及是的少数民族语言濒临消亡。另一方面,全球化又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同时,不同国家在吸收它国文化的基础上也会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也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表现出更加鲜明的 文化的多样性。
我们既要积极的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来,同时也要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加强民族文化传播,提升软实力,保持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正确态度。
6为什么中国近代没有产生科学革命?
以上众人的观点都不无道理,就个人看来,中国近代没有产生科学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究其根本,本人认为是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阻碍了科学革命的产生。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长达两千多年之久,其影响根深蒂固,为了维护这种制度,统治者提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思想上强调儒家的正统地位。短时间里想打破这种模式来进行科学革命的可能性很小。
自古以来我国的历史都遵循着“分久必合“的趋势发展,所以较长时间东方大陆都是处在一个相对统一的状态之下,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采取如西方一般的城邦制民主,注定是行不通的,中央集权制的制度就成为上上之选,我国历史上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并未改变过。专制的政治制度强调从上至下的管理方式,中国人的一贯顺从使得这种这种制度得到了很好的推行。
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要求把劳动人民束缚在土地之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既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的稳定。古代人民将土地看到很重,自给自足,并且安于平静,不愿意交流,视商业为末流。而统治者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更使得商业层次的缺失越来越严重,缺少了经济的推力,生产的扩大化就得不到相应。而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的根本就是市场的需求扩大,促使其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求生产的扩大化。科技的产生,是产生于现实,而服务于现实的,我国恰恰缺少科技需要服务的这一重要环节,这使得科技革命的产生缺乏可能性。这就使得近代中国的科技革命社会与经济基础。
为了维护这种专制的政治制度,统治者强调儒家的正统地位,强调大一统,从思想上来限制人么的发展,任何儒家之外的思想都非正统,任何技术都只是下层人物的谋生之道,只有科举入仕才是学子正途,使得中国人的智慧浪费在政治斗争之中。长期采取“匠户“的制度也不能刺激技术人员的创新,而仅仅是将能工巧匠的智慧用在了为统治者的享受生活服务。这种长期以来的思想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在近代西方已经出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研究八股文,在为科举做准备。这使得近代中国的科技革命缺乏人才和经验基础。
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表明中国专制的政治制度压抑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人才,经验等基础的缺失,使得近代中国的科技革命的发生不具可能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