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兰州葫芦雕刻艺术

2024-03-28 来源:划驼旅游
艺术与人文 兰州葫芦雕刻艺术 韩玉 (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730070) 完成了。 摘要:兰州为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重镇,又是古文化的发源地, 历史上各种有关葫芦的民俗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几千年的时光酝酿了 兰州葫芦雕刻属于微雕艺术,以“微”、“繁”、“细” 刻葫芦艺术发展的丰厚文化土壤。本文主要从产生条件、制作工序与 为特色。身怀绝技的艺人们能在小如蚕豆的葫芦上刻画出形象细 特色、技艺传承这几方面介绍兰州葫芦雕刻艺术。 腻、字数众多的复杂画面,其笔迹细若蛛丝,字迹潇洒流畅,人 关键词:葫芦雕刻;产生条件;工序与特色;技艺传承 物眉目清晰,堪称绝技。通常,微雕作品中细小的文字绘画,需 用放大镜才能看的清楚,而这些作品是艺人们在不借助显微工具 葫芦不仅是一种植物,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葫芦雕 操作的条件下,仅凭深厚的功力和经验,凭灵感、手感创作出来 做装饰,由绘画、书法来发挥,由诗词来衬托,由金石篆刻来表 现,其内容丰富多彩,巧妙的构思布局使得雕刻画面繁而不乱, 兰州刻葫芦常见的的布局形式有: “四圈子”、“三圈子”、 兰州刻葫芦艺术产生的自然条件和民俗文化氛围 “扇面子”、“满面子”等。兰州刻葫芦的表现手法取自中国画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有着充足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土壤、气 的画法,主要以线描为主,凡远近、明暗、浓淡等效果,都以清 候条件,很适合葫芦的种植与生长,兰州特产的葫芦依照外形可 晰的单线条表现。针刀并用的刻法是兰州艺人常用的雕刻手法, 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鸡蛋葫芦”,大的如鸡蛋,小的如蚕 用这种方法刻出来的文字图案,线条圆润又不失细节之美。艺人 豆;第二种是“桠桠葫芦”,形状如“8”;第三种是天然生成 们在雕刻时通常先用特制的钢针打“底稿”,然后结合刻刀刮、 的“疙瘩葫芦”,这种葫芦浑身布满了奇形怪状的疙瘩,看起来 铲、削、磨等技巧进行细节的修饰,以表现水墨渲染、皴擦、点 别有一种天然的拙趣。 剁等中国画的“韵昧”。另一种雕刻手法镂空在兰州刻葫芦中运 兰州人自古以来就有种葫芦,把玩葫芦的习俗,走进兰州 用的比较少,当地许多艺人都不赞成在葫芦上打眼,因为葫芦的 人家,房前屋后、院子阳台,不时可以见到一棚棚、一盆盆的葫 自然状态被打破后,非常容易摔碎,不易保存。如今,兰州刻葫 芦。由此可见,刻葫芦在兰州产生便是自然不过的事了。葫芦在 芦的表现手法不只局限于线描,现代美术的表现手法也被大量的 兰州当地谐音为“福禄”,在民俗观念中葫芦因其外形圆润饱 引入其中,而且艺人们更善于利用葫芦的自然外形来渲染所要表 满,蔓长籽多而被认为是祈福、祈子、吉祥、辟邪之物,因此, 现的内容。疙瘩葫芦是兰州特有的新品种,雕刻艺人根据疙瘩的 千百年来葫芦作为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 形状及分布,巧妙的构思,雕刻出了“百鸟朝风”、“十八罗 珍藏。在兰州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葫芦的民俗意象,如: 汉”等传统题材,更赋予了葫芦以文化色彩。 端午节在门前、窗户上挂红纸粘成的八瓣葫芦,农村妇女绣葫芦 三、兰州刻葫芦艺术的传承 据史料记载,兰州葫芦雕刻制作技艺有谱系记载的传承历 荷包,小娃娃背上或胸前佩戴小葫芦等。葫芦文化对兰州刻葫芦 艺术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葫芦的民俗内涵也是兰州 史可至清光绪十八年,再往上溯己无据考证。据《皋兰县志》记 刻葫芦能够逐渐壮大的文化因子,再加之民间艺人的巧妙雕刻, 载,光绪十八年,裁缝王鸿平(王洪儒)和民问艺人崔家娃(来 从而造就了兰州刻葫芦艺术及其独特的个性。 银娃)在葫芦外皮上粗略雕刻一些刀马人物和戏剧脸谱等,作为 一刻是一种集自然拙朴和高雅精美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品,它增加了 葫芦艺术价值的同时,更是彰显了葫芦古朴大方、庄重典雅的特 色。葫芦雕刻是一门诞生于兰州的民间艺术,兰州刻葫芦是一种 地域性文化,这种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民俗 文化环境,同时这些因素也造就了兰州刻葫芦的独特个性,使其 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具有地方特色的璀灿明珠。 、的,由此可见,葫芦雕刻艺人刀法的娴熟、技艺的高超,同时, 也体现了兰州刻葫芦细微之特色。兰州刻葫芦包含了绘画、书 法、诗词、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一枚刻葫芦的创作通常由图案 民间玩物在街头巷尾出售。后由晚清秀才李文斋的创新与提高, 兰 I'I ̄U葫芦在制作上可分为以下几道工序: 刻葫芦一跃成为声誉大增的手工艺品。李文斋擅长书画,诗文俱 佳,他利用自己的优势——诗书画之长,开创了葫芦雕刻书画结 第一道工序是种植。兰州刻葫芦的雕刻原料是一种长不大 的小葫芦,这种小葫芦一般种植在种芝麻的“老沙地”里。培育 合的新形式,同时他还吸取了中国画中不脱“形似”,强调“神 这种“老沙地”须将地里原来的土沙铲去一层,然后上足肥,再 似”的传统表现手法,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刻上了葫芦。李文 二、兰州刻葫芦的制作工序与特色 用经过挑选的沙子和石子依次铺在上好肥的地上。由于兰州干旱 少雨,这样的“沙地”有利于保水保肥,再加之兰州气候凉爽, 葫芦的生长周期长,结出来的葫芦小巧玲珑,质地坚硬、木质细 密、适合雕刻。 第二道工序是选料、加工。艺人在刻葫芦前要根据雕刻内容 选择相应种类、大小、形状的葫芦当选材。为了使葫芦表面光滑 便于雕刻,葫芦成熟摘下后,还要经过刮皮、晾晒,抛光等加工 程序,在抛光这一环节中艺人通常用不开刃的刀刮压葫芦表面, 然后用手擦磨葫芦表皮,刮磨交替,直到葫芦表面光滑晶莹时再 进行雕刻。 第三道工序是雕刻。艺人通常根据自己的构思先在葫芦表面 找好位置开口子、留堂子,所谓开口子就是在葫芦顶部和底部用 铁规刻画出圆圈,或单圈或复圈,在圆圈中刻有装饰性的图案, 如:“折线纹”、“古钱纹”、“回纹”、“万字纹”、“如意 纹”。口开好后,用铅笔先在葫芦腹部(堂子)勾画内容,然后 便用特制的铁针、钢刀在葫芦表皮上进行雕刻。 第四道工序是上墨、整理。葫芦刻好后,要用松墨涂抹刻痕 着色,然后用布把葫芦表面墨迹擦拭干净,留在图案凹槽的墨色 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最后再配以底座或吊座,一枚刻葫芦便 斋创造性的劳动把葫芦雕刻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工艺手法 和表现内容方面的改进,兰州1刻葫芦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更是 被誉为“绝技妙艺”。 随后,继承和发展李文斋雕刻工艺手法的艺人日益增多,刻 葫芦名家辈出,雕刻技艺和工艺水平也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 如今,兰 I'IN葫芦已有陈家、阮家、王家三大世家,而散落在城 隍庙、五泉山广场等地的散家刻葫芦,更是不计其数。 王家刻葫芦以王德山为代表,王德山师从李文斋,善用兰叶 描,他在葫芦上仿刻了许多历代名家的名画作品,同时,他还创 造了微雕技法,使雕刻葫芦的表现形式更加精细华美。1991年, 王德山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王德山之子除第四 子外,均是刻葫芦的能手。长子王家弟善画山水和人物,刻工与 其父相仿,讲究细密,针法流畅,“文革”中出走,至今下落不 明。次子王玉山也是刻葫芦的行家,王德山不少作品都是由其题 名。三子在北京,也以刻葫芦为业。王小弟是王氏葫芦第三代传 人,他继承了李文斋及其祖父王德山清淡、逼真、线条虚实分明 的雕刻技法,同时他还大胆吸收写意山水和人物画水墨淋漓、泼 墨挥洒的特点,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写意葫芦”。 陈家刻葫芦以陈唯一为代表,陈唯一喜爱书画雕刻,14岁治 1己8 艺术与人文 现代水墨的墨染曲韵 谈现代水墨再现中国传统艺术 吴宁静(江苏省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 211101)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在新的“涅粲”中嬗变、再生,得到了恣 图从母体里脱胎,慢慢把自己的面容呈现出来。 肆汪洋般的发展。它是一种文化情结,更是文化的珍藏。那种触摸不 2.雅俗同堂 到的神韵,与现实生活很远,却长久地深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所 陈独秀游仙诗里写道:“九天珠玉盈怀袖,万里仙音响佩 体现的是一场母体文化的重新洗礼,民族精神文明的再次皈依。 环”,u 昆曲的魅力在于它的雅,它寄予了那个时代尊贵者的 关键词:文化回归;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洋为中用;民族 心灵之思。因为雅,它渐渐变成了一种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然 精神;继承与发展:意境的体现 而今天的文化现场正在为昆曲的复兴提供契机。讲究表层感官与 内在文化品位的结合,日益成为审美风尚的主流。及时在大众文 一、新水墨的呈现——中国传统艺术的革新 化中,典雅、精致、唯美也已经被普遍接受,通俗文艺高雅化与 创作灵感的由来: 高雅艺术大众化的双向互动使雅与俗的严格边界开始模糊。 看昆曲的雅——俗——雅之现象:传统艺术的否定之既定趋 由此,我在思考,是什么让时隔几百年那么虚幻、飘渺的艺 势 术,在如今快节奏的物质社会里那么受到我们的热捧?这种螺旋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艺术,而昆曲——这项中国 上升的精神皈依是否表达着我们寻找着人类所缺失的东西呢? 最精美、最雅致的传统戏剧艺术,历经2O多年的酝酿思考,在新 且看昆曲《桃花扇》中的 隋”与 “义”两股文化救赎的 的“涅粲”中嬗变、再生,得到了恣肆汪洋般的发展。它是一种 力量,感动深化着千万中华儿女的心。戏美、人美、词美、歌 文化情结,更是文化的珍藏。那种触摸不到的神韵,与现实生活 美、舞美;以情传义: “情真、义深、情至”。 这让与中华传 很远,却长久地深入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所体现的是一场母体 统文化久已疏离的人们,似乎都经过了一场古典美学的洗礼,在 文化的重新洗礼,民族精神文明的再次皈依。 精神上得到了升华。文人之笔,雅人深致。 我认为传统艺术的否定之既定趋势是中国传统戏剧以获得再 琴箫渐起后,如此意境:轻歌婉转,曼舞翩跹。月移花引, 生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十分清醒的正视当下的戏剧局面——这是 是才子佳人历经崎岖得来的美满。 传统戏剧全面崩解的时代。 看绸裳流云,墨字张弛,灯影幻化,痴痴不愿阖眼。挑眉, 1.由雅趋俗 抛袖,侧身,轻盈巧致,含蓄而又夸张。水袖轻拂,小步碎点, 它的开始起始于清末明初的戏剧改良,至今已历百年。百 优雅着,矜持着,似拒人于千里之外,又似待人拨开重帘看个透 余年来,中国戏剧经历了二十世纪之初的戏剧改良,二十年代的 底;让人敬畏,让人痴迷,怕惊扰了良辰,亦怕深陷其中不可自 国剧运动,三四十年代的海派京剧,四十年代的延安京居 改革, 拔。这样的美又有谁能抗拒。 六七十年代的“样板戏”,八十年代戏剧的本体回归及变革, 人们期待看到对于经典的一种时代性演绎,这种演绎不是仅 九十年代以来直至现今的戏剧商品化、大众化的追求等,中国戏 仅依附于现实或是附和时代需要的表面化演绎,而是挖掘名著本 剧在颠簸的艰难国运中变革,起落浮沉;尤其是在高度世俗化的 身所蕴含的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思想意识的一种带有普遍化、 商品经济冲击下造成的精神颓败,一方面使人们放弃了戏剧的关 规律性的东西。这正是一种揭示人的社会意识与本能需求之间的 怀,另一方面,真正的戏剧在客观上也遗弃了时代。但戏剧的存 矛盾,显示追求。 亡是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正如中国正处于一个相对曼城的 也正是我在主题的创作上想要表达的情怀。同时也促使我们 变革与过渡的时代一样,戏剧同样如此。传统戏剧的不断消退和 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可资创新的资源,对自身的文化艺术取 瓦解,同时就是新形态的戏剧生命滋生之时。但是,这是何等的 向深刻反省。这就不单纯只是文娱表演的欣赏与消遣,而涉及未 艰难! 来中国文化艺术创新探索的方向,有助于创造基于文化本体的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当代人的审美为依据,极小心谨慎地试 正中国现代化而非以西化为主的艺术。 印,并向民间艺人李文斋学习刻葫芦,常与王德山切磋技艺。他 《唐诗204首》等6枚葫芦,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珍品永久收藏, 擅长雕刻刀马人物、古代建筑和十二生肖,除传统题材外,他还 1988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家第三代传人有阮琦、 创造性地以现实生活内容为题材,在葫芦上刻画了许多表现社会 阮琳、阮力、吕崇辉等。阮家葫芦在保留了民间纯补天真的基础 主义建设及少数民族生活以及解放军战史等画面,同时,他还发 上又吸收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把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和重意境的 明了三面刀刻刀,创造了陈家独有的工笔书法雕刻。1991年,陈 特色引入葫芦雕刻中,创造出了洁净洒脱的雕刻风格。 唯一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陈唯一之女陈红、 结语 陈兵十五岁时便随父亲学习雕刻,是陈家刻葫芦的第二代传人。 兰州葫芦雕刻于方寸之间雕梁画栋,尽现人世百态;于文化 第三代传人陈小焦、陈睿、陈尚、陈强在业内也崭露头角、小有 积淀之中,尽显个性风采,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已成为中国 名氟。陈家葫芦在传统线描的基础上又融进彩绘、装饰等其它艺 葫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兰州刻葫芦在遵循传统的背后,是 术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陈氏风格,彩雕的创造使葫芦的表现 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心理,也正是基于这种民俗心理,酝 形式更加丰富。 酿出了兰州刻葫芦这一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 阮家刻葫芦以阮光宇、阮文辉父子为代表。阮光宇在雕刻 合使得兰州刻葫芦成为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 手法上除吸取李文斋的长处外,还发挥了他良好的书画功底,将 画法揉进刻葫芦中,用针法、刀法来体现画中的笔法、墨法。同 参考文献: 时,他还创造了“四圈”、“三圈”等众多的表现形式。其子阮 [1]《兰州刻葫芦艺术犀其传人》,黄金钰,《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 文辉继承父业,是阮家刻葫芦第二代传人,创造了针、刀并用的 第1期 雕刻手法,进一步丰富了兰州刻葫芦的表现手法。他的代表作 [2】《雕刻葫芦大师马耀良》,金芬韩钧,《民族日报》 品《敦煌飞天120身》、《儿童游戏图》、《唐诗宋词配画》、 [3]《甘肃雕刻葫芦艺术传承述略》,许林,《美术大观》2009・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