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赵聪
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关键字】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
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1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始之放纵,上下天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至清代西游记的寓意阐释则出现两种倾向:
①演化为“证道”、“谈禅”、“劝学”各派学说,宗教色彩教浓,以清代评点家为代表2;
②坚持从艺术批评角度来分析作品的大旨,有着甚至承认《西游记》寓意深邃,未能明示而告阙如,以晚清小说家为代表。(三)游戏小说
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和胡适之在对《西游记》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是西游记研究的现代转型。在对《西游记》的主题探讨中,鲁迅称:“作者虽非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胡适也赞同这个观点3。
郭英德老师对于游戏之说有这样的看法:“作者在否定某些东西的时候并不把对象当真……而是持一种游戏的心态、幽默调侃诙谐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她对最庄严的东西也可以进行调侃,对最世俗的东西也可以有所同情。4”
除了以上三种论点之外,对于《西游记》的分析在“阶级斗争”、“大善大恶”上也有体现,在这里我不作赘述。
二、人物角色定位——象征性和抽象性
在对《西游记》的主题进行探讨后,我赞同把《西游记》的主题定位为“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这肯定了《西游记》在关照现实上的象征性和抽象性,因此,人物形象也具备了抽象化和象征性的特征。
本文将结合“三打白骨精”的具体文本,从人物的象征性和抽象性切入,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形象做比较研究。
三、“三打白骨精”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在这一回中,作者讲述了白骨夫人三次变为美女、老婆婆和老头儿迷惑唐僧、八戒,导致唐僧、孙悟空师徒矛盾爆发,最终唐僧“恨逐美猴王”的取经经历。
2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其中以师徒四人与白骨精之间的外在矛盾为主线,以孙悟空和唐僧、猪八戒之间的内在矛盾为副线,展开故事情节。白骨精的三变,唐僧、八戒的三次受骗和孙悟空的“三打”构成了三个波澜5。在这三个波澜中,作者运用了娴熟的艺术技巧,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代表性。
(一)唐僧:凡俗化的高僧
唐僧是一个凡俗化的高僧。说他是高僧,是因为他对求经的虔诚态度和献身精神,最后修成正果;说他凡俗,是因为他有着凡人的弱点和缺陷。
1,高度精神凝聚力的象征
师徒四人中,唐僧的本领是最小的,但他却是取经队伍的精神领导和核心人物,这源于他对求经的虔诚态度和献身精神。6
具体到“三打白骨精”这节中,则是唐僧三次冤枉孙悟空,孙悟空都对唐僧不离不弃,唐僧高度的精神凝聚力,象征着一种世俗的理想,能够把徒弟团结起来。
2,高傲
本回开头讲道,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写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7”
凡人所具有的高傲,娇嗔之气在此处尽显,唐僧是世俗化的高僧,在深山老林里无缘可化,他却无视客观坏境的恶劣而对徒弟提要求,在徒弟不能满足之时即大骂出口,并拿出曾经的救命之恩来责骂悟空的怠惰。
3,愚善
唐僧拥有一颗善心,但在很多时候是“企图以‘善’的手段求善,以致人妖颠倒,善恶不分,受尽妖精折磨。8”
首先,唐僧没有认出白骨精,反对白骨精颇为关切。在“三打白骨精”一回中,唐僧见到白骨精变成的“花容月貌”的女子之后,“连忙跳起身来,合掌当胸,道:女菩萨,你府上在何处住?是甚人家?有甚愿心,来此斋僧”9。
3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其次,唐僧企图以自己的学识,通过“善”道来使白骨精从善。唐僧对白骨精做了一番道德劝诫:“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就是不遵守妇道了。10”
唐僧看不清妖精的伪装,企图以“善”求善,看上去颇有几分愚善的味道。
4,刚愎自用
唐僧面对白骨精时刚愎自用,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听不进去徒弟的劝谏,以致于每次陷入困境,颇有几分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感觉。
孙悟空一打白骨精时,唐僧“吼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来打谁?’行者道:‘师父,你这面前的女子,莫当做个好人,他是个妖精!’三藏道:‘你这个猴头,平时倒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乱道!这女菩萨有此善心,将这饭要斋我,你怎么说他是个妖精!’11”
孙悟空每次降服妖怪后,唐僧都“惊下马来”,接着便惩罚自己的大徒弟。唐僧刚愎自用,以致“见事不明,好歹不分”。
但这并不是说唐僧是一个坏人,唐僧在取经上有一颗虔诚的心和奉献精神,在面对妖魔鬼怪之时的“好歹不分”,一方面是因为他看不清妖怪的伪装,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善致善”的信念所导致的,这是性格上缺点导致的悲剧。
5,耳根子软
这主要表现在唐僧对猪八戒的信任上,孙悟空的真话一句也没听进去,猪八戒的谗言却句句听了进去。在孙悟空第三次打死白骨精之后,“那唐僧在马上,又唬的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唐僧正要念咒,行者好不容易解释清楚,八戒在傍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耳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12”瞧,八戒的话,唐僧不辨是非全听进去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三进谗言,唐僧在猪八戒的调唆下三念紧箍咒。
也许,孙悟空看上去太过聪明不可信,猪八戒看上去忠厚老实很可信,所以尽管在很多次教训之后,唐僧都还分不清是非,对猪八戒的话偏听偏信。
唐僧被猪八戒的美言混淆了视听,被猪八戒的貌似忠厚蒙蔽了眼睛,实则是象征着人类共有的缺陷——不听逆耳忠言,却喜甜言蜜语,而且还以貌取人。
4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二)孙悟空:聪明、正义的好徒弟
在“三打白骨精”中,我把孙悟空定义为聪明、正义的好徒弟。
1,聪明
作者写唐僧和猪八戒对白骨精的轻信和毫无警惕,从侧面衬托孙悟空的聪明和机警。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一筋斗,点将回来;睁开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掣铁棒,当头就打。13”
而且,在面对猪八戒称白骨精变成的八十老妇是之前女子的母亲时,孙悟空也指出了其中的错误——“行者道:‘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来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14妖怪的诡计逃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聪明智慧,与猪八戒和唐僧迷信与妖怪的表相相对比,孙悟空直接看到了妖怪的本来面目。
2,以恶致善——三打白骨精的果断和坚决
与唐三藏的“以善致善”不同,孙悟空是“以恶致善”,三打白骨精,都是出于保护师父的正义目的,果断坚决。
一打白骨精之后,悟空受到了紧箍咒的惩罚,但没有打消除妖魔护师傅的信念;二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受到了驱逐出取经队伍的威胁,但他仍然没有打退堂鼓;第三次遇到白骨精之后,孙悟空改变了前两次举棒便打的行为,而是找本地的土地和山神作证,有勇有谋,有胆有识。
面对邪恶的妖魔势力,孙悟空果断而坚决,以三打白骨精的“恶”来达到保护师父的“善”。
3,
无私心的好徒弟
唐僧刚愎自用,不听信孙悟空的忠心谏言,而且在猪八戒的挑唆下,几番念紧箍咒甚至驱逐孙悟空。孙悟空并没有计较师父对他的误解和二师弟对他的诽谤,而是以一颗宽广的心胸,一份为保护师父不计一切个人得失的信念,每次面对妖怪都果断坚决地与之斗争。
甚至在最后被唐三藏驱逐的时候,悟空还不懈的变成四个孙行者,四面向师父行拜礼。
一言以蔽之,孙悟空是一个心胸宽广、除妖务尽、聪明勇敢、毫无私心的好徒弟。
5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三)猪八戒: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
在“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的形象则象征着人的自然本性和本能追求,除此之外,小私有者所具备的私心以及愚氓的性质在他的身上也有彰显。
1,象征人的自然本性、本能的欲求
①,好色——色胆如天叫似雷
唐僧见到化身为月貌花容般女子的白骨精后,差猪八戒去看。
“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分明是个妖怪,他却不能认得。15”
在凶相毕露的妖怪面前,猪八戒能够挥起九齿大钉钮勇敢地进行战斗,而在化妆的妖魔面前,却被妖怪的女色所迷惑,完全没有了对妖怪的戒备之心,而在和妖怪的战斗中起到负面作用。
②,贪吃——对吃的强烈欲望
“女子连声答应,道:‘长老,我这青罐里是香米饭,绿瓶里是炒面筋,特来此处无他故,因还誓愿要斋僧。’八戒闻言,满心欢喜,就跑了个猪巅疯,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保。师父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道那里摘桃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个不是个斋僧的来了?”16八戒被白骨精所许诺的食物所惑,开始评价斋饭相对于桃子的好处,真是馋相毕露。
在唐僧对于白骨精的饭进行了几番推辞之后,猪八戒便更坐不住了。“傍边却恼坏了八戒,那呆子努着嘴,口里埋怨道:‘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象我这个老和尚罢软!现成的饭,三分儿倒不吃,只等那猴子来,做四分才吃!’他不容分说,一嘴把罐子拱倒,就要动口。17”
2,小私有者的象征
猪八戒是小私有者的象征,这不仅表现为贪吃和好色,还表现在他对孙悟空的妒忌。
“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不断地调唆唐僧,使唐僧念紧箍咒甚至驱逐孙悟空。比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猪八戒则幸灾乐祸的说道“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18唐僧则急念咒。
作者还从侧面表现出猪八戒的私心,即在唐僧驱逐孙悟空时,“行者道:‘师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事不相应。’唐僧道:‘你有甚么不相应处?’八戒道:‘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着你做了这几年和尚,不成空着手回去?你把那包袱内的甚么旧褊衫,破帽子,分两件与他罢。”19猪八戒这句,
6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完全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用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推理孙悟空的思想,诙谐有趣。其实,这是对猪八戒本性的一种暴露,贪财而且有私心。
3,愚氓
白骨精化身为老妇人之后,“猪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定杀了她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还是孙悟空聪明点破了妖怪的诡计。20猪八戒遇事不思量,单凭直觉判断,在愚氓之中又添几分好笑。
猪八戒在三遇妖怪之后都没有将之识破,坚信是孙悟空在错打无辜,八戒不曾想,和自己处于同一利益集团的大师兄,若不确信那是威害师父的妖怪,怎会再三的大打出手。八戒在面对美色和美食的诱惑时,私心一跃而出主导心智,成为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形象的缩影和代表。
【结语】《西游记》的人物形象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典型形象,又极具象征意味。神魔皆具人情,综上所述,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就此停笔,行文若有疏漏,还请方家指正。
1
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71页。2如:清·冯阳贵《<西游原旨>跋》:“《西游记》开精一心学之宗,阐三教一家之理,渡学者出洪波而登道岸者也。”
3胡适之在《<西游记>考证》中曾引用阮葵生《茶余客话》:“然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4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72、173页。
5陈宏遂:《浅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载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79年02期。6参见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202页。
7【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8页。8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82页。9【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9页。
10【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9页。
11【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0页。
12【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3页。
7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13【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
第210页。14同注16。
15【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9页。
16【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0页。
17【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09-210页。
18【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3页。
19【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1页。20即“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来岁还生产?”见【明】吴承恩著,李卓吾批评:《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岳麓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211页。
参考书目:
1,林庚:《西游记漫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8月。
2,郭英德:《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3,张庆善,唐风等编:《鲁迅胡适等解读<西游记>》,辽海出版社,2002年6月。4,毛宗岗:《奇书四评》,武汉:崇文书局,2004年。
5,竺洪波著:《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6,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