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18:37
我来回答
共12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3-05 22:58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虞舜时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神灵。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岁首(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赏花灯、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0:23
关于春节的历史,缺少上古时期的文献,古时候没有办法直接证实春节的来历,导致春节的起源传说有诸多说法,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天腊)说”、源于“天皇氏定岁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
据考,春节在起源上,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物候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2:31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放鞭炮
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年的怪兽会在每年的天黑以后出来吃人,鸡鸣破晓后便返回山林中,百姓们便把“年”肆虐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为了平安度过这一年,百姓们每到这一天晚上,都会提前做好晚饭,关好门窗,躲在屋里全家老小一起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还要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大家又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因此,每年熬年守岁,其实就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一整夜来迎接新的一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0:55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春节放爆竹的由来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可能是今天的疟疾)。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现放爆竹只有象征欢乐的意思了。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3:37
一、灶王爷:我家有一个大大的灶台,灶台上总有香喷喷的饭菜,中间贴着一张大大的灶王爷。他总是睁着大大的眼睛,很奇怪,无论你走到哪儿,他都好像正在看着你。我想偷吃,呀,灶王爷看着我呢!爷爷奶奶吵架,谁对谁错,灶王爷心里可清楚了!我打碎了花瓶,要不要说是小猫干的呢?灶王爷立即瞪起大眼睛,我就只好乖乖认错啦。
不过灶王爷也不总是那么严厉。过节吃饭的时候,他会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每年腊月二十三,他会离开我们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我们的生活,嘴里嚼着黏黏的糖瓜,哎呀,他不在,我们还有真点想他呢。
小年兽:你听过“年”的传说吗?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住着一个孤独的怪兽,叫“年”。他有四只眼睛,一张大嘴,还挺着个大肚子。每到冬天最冷的时候,他就会特别生气,从山上冲下来,抓住那些孤独的人,把他们吞掉……救命啊!
怎样才能从“年”的手中逃脱呢?除旧迎新的习俗又有哪些呢?让这本充满年味的书来告诉你“小年兽”的故事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6:35
关于春节的历史,缺少上古时期的文献,古时候没有办法直接证实春节的来历,导致春节的起源传说有诸多说法,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天腊)说”、源于“天皇氏定岁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
据考,春节在起源上,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物候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9:49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3:21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21:13
春节福童圣天猴神奇勇敢、帅气善良,为了寻找父亲,一直在全天下四处奔走。据说,每年除夕的那一天,特别孤单、渴慕家人团聚的他,都会一路唱着春节歌曲《唐宋三曲》,一边寻找并走进某户人家,不但是想吃一顿年夜饭,更是欲享受一种过年的喜庆和温馨之感。他只是一个小孩,身无分文,却有许多人家热情接待他。
每到除夕那一晚的深夜,春节福童圣天猴就会悄悄将自己背着的那个魔布包取下,搁在那户人家小孩的床头。待次日新年第一天的早上醒来打开布包,都会有惊人的发现!
原来,春节福童圣天猴送给小孩子们的新年礼物,是令人喜欢的玩具、新衣、图书,以及压岁钱等。于是,小孩子们都会欢欢喜喜地拿出滑板或手推车,推着春节福童圣天猴,一路欢唱着春节歌曲《唐宋三曲》,高高兴兴地到处去游玩。而且,一边乘车游玩,圣天猴还会不时地派发红包、糖果,和一些小礼品,简直是热闹极了!许许多多的大人们也非常快乐,纷纷给春节福童圣天猴塞红包,据说,只要收了,新的一年就会有好运,甚至发财呢!
不过,推滑板或手推车的小孩得不到,但是,有一个方法,只要将春节歌曲《唐宋三曲》唱得够大声,或者高声大喊着:“春节福童到,红包我就要——”,或者“春节福童来,红包快拿来——”,如此,大人们就会给了。过年嘛,谁都不想做个小气包。
这样,新年过后,凡是接待过圣天猴的人家,都会喜事连连,好运接踵而至,圣天猴故由此得名*节福童。
而且,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春节福童圣天猴当作了春节的吉祥物,画有他形象的年画、贺卡、剪纸等到处都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1:35
1.过年放爆竹的传说: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早在很久以前,人们过年就有了放爆竹的习惯。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体型巨大,十分凶猛,每到大年三十就来到人间,毁坏人们住宅,吞吃牧畜。后来有一个老神仙降临到人间,帮人们驱除猛兽,他告诉人们年兽害怕红色,还有光亮、爆炸声。什么东西声音比较响,而且还有火花呢?有一个聪明的村民发现竹子一经点燃都会爆炸,而且声音还特别响。此后的每一年家家户户都在大年三十那天张灯结彩,办的红红火火的,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点燃爆竹。从此以后,凶猛的年兽再也没有来危害过人间。2.过年贴门神的传说:在古代贴门神叫做贴桃符。相传在很久以前,人间总是有偷偷危害人间的妖怪,天上有两员大将捉拿妖怪,保护百姓的平安,他们是神荼和郁垒。只要是妖怪听了他们两人的名字,都被吓的落荒而逃。于是人们就把他们二人的图像画下来挂在家门口,镇住邪祟,保护一家人的平安。不过现在门神一般是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了,人们认为他们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能够震慑邪祟。3.万年创历法的传说:万年历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传说中有一个叫做万历的年轻人,他觉得目前的节令太乱了,人们总是掌握不好种植时间,而且也不知道时间的变化,他想创造一种历法。他苦思冥想都没想到怎么创造,后来在一次上山砍柴中,他看到树木随着太阳的转动,呈现出的影子大小不同,山泉流下来的水滴都有着相同的节奏,受此启发创造了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昝仪。后来为了纪念万历做出的贡献,就把一年的初始之日定为春节。
4.关于守岁的传说。古时候有一只小怪兽叫做“祟”,他长的非常奇怪,身体是黑色的双手却是白色的。祟很喜欢搞恶作剧,每到大年三十的夜晚他就会跑到人间,悄悄来到熟睡孩子的身边,伸出白白的手摸一下孩子的头,孩子就会立刻被吓得哇哇大哭,祟哈哈大笑幸灾乐祸地跑了。然而被祟摸过的小孩就会高烧不断,甚至会变得疯疯癫癫成为傻孩子。所以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大人们就会很紧张,于是人们会点亮灯火,整夜不睡觉守护在孩子身边称为“守岁”。但是祟还不罢休,还是狐疑趁着大人们不注意去摸孩子的头。这就是每年都会守岁的原因。
5.关于压岁钱的传说。相传在嘉兴府,有一对管姓的老夫妻生下了一个大胖儿子。他们高兴极了,对这个孩子十分的宠爱,到了大年三十晚上老夫妻生怕“祟”来捣乱,就会形影不离的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这个小孩坐在床上拿起身边的红纸和八枚铜钱玩了起来,他用红纸把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玩的非常开心,玩着玩着小孩子不小心睡着了,他手一松红纸包着的八枚铜钱掉在了枕头旁边。到了半夜的时候,随着一阵狂风吹开了房门,熄灭了蜡烛,祟乘机就用白手去摸孩子的头,就在这时候,孩子渗透边的钱仿佛有了生命一样,发出了耀眼的光芒,把祟吓了一跳,立刻拿回想要伸去摸小孩的手,祟赶紧逃跑了,孩子听到声音醒来冲夫妻梁个笑,她俩才放心地输了一口气,屋里地烛光重新亮了起来,红纸包着的八枚铜钱在烛光下闪烁,这时八个仙子从铜钱中离开,心满意足的飞走了。夫妻二人任务时包着红纸的八枚铜钱吓走了祟,于是就告诉邻居,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会在年夜饭之后把钱放在红纸里放在孩子的枕头旁。第二年祟再来时,看到每个小孩枕头旁都有铜钱,祟吓得立刻逃跑了,不敢再来吓小孩了,这八枚铜钱吓跑了祟,所以被称为"压祟钱“,因为祟和岁读音相同,人们渐渐的称它为压岁钱了。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相信每个人都听过各种各样的传说吧。梅花绽放除夕夜,炮竹花开喜心乐。芬芳花香迎亲人,烟花盛开吉祥夜。玉杯银盅美酒香,阖家团圆幸福满。欢歌守岁不觉晓,爷爷孙子笑天亮。祝大家除夕热闹玩,幸福美满长寿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06:13
1.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的艺高的感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意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3.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4.每逢除夕,张贴年画,也是我国古来的民俗之一。
年画来源程序于巾门神.据东汉蔡邕所著<<独断>>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年画题才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茶郁垒.还有的画古勇士成庆的像于殿门,画虎于门.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暮途穷,绘二神巾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宝即秦琼,及尉迟恭即敬德和钟馗形象有门神.大都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墙,用意是消灾纳神,镇妖避祸.明.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继日里做梦听见鬼叫,无法安寝.第二天告诉群臣后,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就全副披挂,仗剑执锏,在宫门把守了一通宵.这一夜,唐太宗睡得很好,没有梦见鬼.唐太宗为了以后睡觉都能安宁,又是不忍心叫两位老将夜夜守在宫门侍立,就命画师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的像,悬挂在宫门两边,久而久之,上行下效,两人就成了门神.这是年画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门画。
到了宋代,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画,并分为着色套色两种,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现了三大民间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省东潍县的年画,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版画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后传入日本和英,德等国.始于南宋的福建年画,畅销南洋,深受欢迎.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为内容,后来,上海郑曼陀把月历和年画合二而一,制成月历牌年画和挂历年画,至今风靡全国。
5.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6.柴萼在他著述的《〈梵天庐丛录〉》中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由此可见,在我国城 乡的汉族同胞中,很早就沿袭下来了传统的拜年习俗: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一起床,洗过脸,就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互相道贺有的人家是同族长者带领后辈 逐户祝贺。到现在就发展为同一单位几个人一齐前去贺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总之。拜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是人们相互走访,视贺春节,表 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利用年节假日,交流思想,不断增强团结的一种手段,同时蕴含着亲友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
那么,拜年这一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孽,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 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孽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下来。
7.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 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8.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进入正式的年节,从初一到十五,都算过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时。开门鞭炮避邪。迎喜神,老皇历写着今年喜神的方向,迎着其方向走,天亮以后去拜年,拜不过来让仆人送飞贴,有点贺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癸辛杂识》中沈公子派人投飞帖,投到吴四丈家,吴叫其仆人喝酒,换贴。最早的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发明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后,春联开始流行。
初二,继续拜年,媳妇回娘家,叫归宁,北方祭财神,吃元宝汤即混饨。
初三,老鼠娶亲 因此不能熬夜,还要在地上撒些盐米。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 ,照例还要吃饺子,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到此主要节日过完。
初七,人日 ,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河南省淮阳人祖庙有盛大庙会(人祖是伏羲)祖庙会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认为是最早的人祖。
初八,顺星,从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院子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老北京一般到白云观的六神殿顺星。
初九,玉帝诞辰,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十三在厨下点灯,一连点五夜,过十七,十八收灯,十三试灯,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的正日子,举行盛大的灯会,正月十五还是道教的上元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这一天还有很多祈子的习俗,江苏有打妇求子的习俗,广东有偷生菜的习俗,北京可到正阳门摸门钉。
正月十八收灯,年就过完了,一切活动恢复正常。
9.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不寝,围坐炕头,叙旧迎新,互相鼓励,以待天明。
俗话说,除夕守岁,自古有之,古往今来,年年如此。守岁源于何时?据晋周处《〈周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唐诗中对守岁习俗也有不少描写。大诗人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樽地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摧画烛,守岁接长宴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于城乡。北宋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也描述了守岁的情景。由此可见,守岁由来已久了。
10.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可以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7 11:07
一、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