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的简短介绍(50字左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3 09:50
我来回答
共1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1:20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
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1、天中节
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2、端阳节
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3、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4、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
5、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6、龙日节
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仲夏端午,苍龙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因此称为龙的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2:38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划龙舟(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2][3][4]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50][129][131][132][133][130]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132]
中文名
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别名
端阳节、龙节、正阳节、龙舟节、天中节等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作品
共30个词条
己酉端午
端午日
端午
屈原塔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共4个词条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端午节传统习俗
共11个词条
赛龙舟
端午食粽
沐兰汤
挂艾叶菖蒲
中国文化常识——古代主要节日
共14个词条
元日
人日
元宵节
社日
中国法定节假日
共7个词条
元旦
春节
清明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
适合端午节送的花
共3个词条
菖蒲
花语:避邪镇灾
唐菖蒲
花语:怀念之情
跳舞草
花语:快乐
快速
导航
历史渊源相关诸说民间习俗国外影响传承发展文学记述放假安排
节日名称
精选片单 端午节知识科普,除了吃粽子关于端午节还有这些小知识
+
关注 00:47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32.7万次播放 | 6个视频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3][4][5][6][7]
端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8]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端阳节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135]
●天中节
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3]
●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9][10]
●龙舟节
龙舟竞度最早是古代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画上龙图形作为部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11][12][14][16]
●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3][17]
●龙节
上古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为“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大吉大利。《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18][19][20][19][15]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3][21]
●上日
端午,有的地方’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22][23]
●菖蒲节、艾节
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3]
●躲午节
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24]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3]
●地腊节
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25][26]
端午节代表人物大论战,屈原为何能笑到最后?
非遗大数据
赞999+
阅读21万
端午节的称呼有哪些?关于它的起源又有哪些可靠的说法?
历史战争
赞25
阅读3770
历史渊源
源流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27][28][7][29][30][31]
龙形星象
端午节两个标志性习俗是扒龙舟和食粽。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先民以“龙”为图腾,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关于龙的传说,在《路史》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天皇氏骧首、鳞身”。《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12][32][19][14][33][34][35]
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吴越地区中流行,后来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13][11]
端午节不光是吃粽子 今天我们关心屈原为什么跳江
勇哥读史
赞999+
阅读25.4万
说屈原是*怎么就是诬蔑屈原呢?
程鹤麟
赞616
阅读7.2万
历代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汉朝人为何将五月初五视作“恶日”?
历史战争
赞73
阅读
穿越时空,与古人一起过端午节
写乎
赞725
阅读12.4万
端午习俗起源于古代禊礼
热点说
赞603
阅读15.3万
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高悬于正南中天,处在“正中”之位置,喻事物处于最鼎盛状态,乃大吉大利之天象。[1][36][37][31]
二十八宿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即为“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是龙飞天的日子。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九五爻“飞龙在天”是《易经》乾卦中最吉利的爻。[38][36][39][37]
古老节日是传承古老文化的载体,古老节日的由来与古老文化密切相关。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龙”是上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先民在每年“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龙舟形式举行盛大图腾祭,酬谢龙祖恩德,祈福纳祥、压邪攘灾。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31][40][19][37][41][38][39]
古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有什么样必注意的禁忌?
历史大学堂
赞96
阅读6526
端午节是不是*节?
程鹤麟
赞468
阅读4.2万
闻一多:端午节与是屈原有关系吗?胡适:有没有屈原这个人?
勇哥读史
赞2
阅读4.2万
考证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张认为端午节最早源自于图腾祭,而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是这个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时代,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出土的文物和历史传说示明,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11][12][13][50][133]
她们的命运被这个节日改变了,《红楼梦》里,端午节发生了什么?
浩然文史
赞251
阅读4.3万
你们的童年是吃粽子?对不起,我的童年是抓*
看鉴
赞2
阅读571
相关诸说
人物纪念说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但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因近代前对历史考证缺乏,导致各种牵强附会的起源说法甚多,也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产生了“纪念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综览汉魏文献资料可发现,汉王朝经历四百余年历史,充满浪漫、*,保持南楚故地乡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誉满天下的楚文化传人屈原,在汉魏前时代的端午节活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记载,因而许多学者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无关。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42][43][44]
历史文学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而重论理、爱憎分明的“汉魏文人”痛恨忘恩负义又称雄一时的霸主越王勾践、晋文公,把悲悯之心投向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与功不求报的介子推、东汉苍悟太守陈临,于是在汉魏后便把节日与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有五月五日纪念伍子胥说法(《曹娥碑》),也有纪念晋地介子推说法(《琴操》)。当历史长河流入东晋,经过战乱洗礼的文人虞预在《会稽典录》中,又附以了五月五日纪念曹娥。善良的庶民们又把同情之心献给孝女曹娥。
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45]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46]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但却再也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47]
屈原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46]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46]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48]
学术界对"历史人物纪念说"质疑: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介子推说以及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方记载了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记载。[42]
端午节民谣
对于诸“历史人物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由于《屈原列传》存在种种问题,指其不可信的学者颇多。如胡适说,“《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百多年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响亮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把屈原和端午节*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49][50][5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与《楚辞》均没有明确说明屈原投江事件的具体发生时间,最早记录屈原投江于五月五日是南朝梁吴均所作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据专家考古考证及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杜撰附会之辞。[42][52][53][52][54][50]
从什么时候开始,端午节跟屈原绑定在了一起?
说文解物
赞44
阅读6668
关于端午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珠宝匠
赞541
阅读8.2万
不一样的端午节:江浙一带端午祭拜温元帅,是有什么讲究?
浩然文史
赞247
阅读3.8万
端午节只是纪念屈原吗?178年前他以生命殉国,道尽端午节意义
浩然文史
赞397
阅读7.3万
端午纪念屈原又错了吗?
历史研习社
赞2
阅读610
其它说法
恶日禁忌说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月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汉代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东汉王充《论衡》对“五月五日生子不举”的解释:“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一般认为这一习俗从战国就开始流行。此俗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42][55]
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也有认为,端午节源于古历法“夏至岁首”。其实,干支历是以立春为岁首的,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斗柄回寅’为立春,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二十四节气,属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斗柄从正东偏北(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干支纪元是以立春为岁首。“夏至岁首”与八卦及月建起始不符。[56][42]
蓄兰沐浴说
据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说,周代已有“蓄兰沐浴”的习俗;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42]
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134]
揭秘端午节起源:不是为悼念屈原
凤凰网历史
赞74
阅读1144
日本专家:屈原根本不存在!
世界华人周刊
赞999+
阅读14.3万
粗大事了,端午节原来不是为了纪念屈原
历史百家争鸣
赞5
阅读2.3万
端午节,你以为就只有粽子和屈原?
朝文社
赞24
阅读1844
端午节史话:钟馗何时成了端午节的主角
大锤说史
赞868
阅读8.1万
*年间的“屈原保卫战”,胡适:屈原不存在;郭沫若:胡适胡说
浩然文史
赞119
阅读1.2万
被忘却的端午纪念:为报血仇而掀起春秋霸业战火的伍子胥
春梅狐狸
赞370
阅读6.3万
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该不该纪念屈原?
写乎
赞406
阅读7.4万
民间习俗
精选片单 端午节相关民间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自古就在中国各地盛行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4:12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6:04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
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1、天中节
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2、端阳节
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3、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4、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
5、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6、龙日节
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仲夏端午,苍龙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因此称为龙的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18:12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1][2][3][4]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5][6][7]。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中文名
端午节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别称
端阳节、龙日、龙舟节、天中节等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3 20:36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
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1、天中节
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2、端阳节
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3、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4、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
5、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6、龙日节
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仲夏端午,苍龙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因此称为龙的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02:16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
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05:30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09:02
战国时,楚国大夫 屈原 因苦劝楚王无果,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于是将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鱼群吃了米而不吃 屈原 尸身。后世延续为传统,渐渐演化为端午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16:54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吃粽子的习俗和赛龙舟的习俗,都是因为古时候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吃粽子是为了让鱼虾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体,赛龙舟是人们驾着船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4 21:16
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
宋颖认为,端午节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起,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
1、天中节
天中节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2、端阳节
午日为“阳辰”,午月第一个午日,故称端阳。《荆楚岁时记》中说: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3、重午节
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最初端午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4、龙舟节
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
5、当五汛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6、龙日节
龙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于北方隐没。仲夏端午,苍龙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因此称为龙的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06:48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